宏启观察 77 || 推进“素养导向”的义务教育课程建设
导读
新课程方案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“素养导向”。推进素养导向的课程建设,需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,开发课程体系,深化教学改革,改革评价考试方式。目前,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(2022版)》已经发布。新课程方案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“素养导向”,“聚焦核心素养,面向未来”是义务教育课程建设的五个基本原则之一,素养导向贯穿于课程编制、课程实施的全过程。
什么是课程建设的素养导向
素养导向的课程建设,就是指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方向、为目标。素养与知识不同,是知识、技能、态度的超越和统整,是人在真实情境中做出某种“行为”的能力或素质。任何行为都不是单一维度的知识、技能、态度所能支撑的,需要三者统合方能达成。通俗地讲,素养指的是“会做事”,能在现实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,而不是纸上谈兵只“会做题”。人的一生所作所为,不是做题,而是做事,会做事比会做题更重要。教育要培育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素养,“唯分数”“唯升学”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。素养导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长远利益与根本利益,是为学生漫长人生的“一世”着想,而不只是为中高考“一时”着想。
人活一生需要很多素养,要突出其中的“核心素养”的培育。准确而言,素养导向的实质是“核心素养导向”。核心素养是使个人在21世纪能够成功生活、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进步的为数不多的关键素养。
新课程方案要求“坚持素养导向”,依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,明确育人主线,重视核心素养培育。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门课程,都需要凝练这门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,体现课程独特育人价值和共通性育人要求,形成清晰、有序、可评的课程目标。
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与维度,既要体现全球趋势,也要体现国情要求。创新能力、批判性思维、公民素养、合作与交流能力、自主发展能力、信息素养等素养,是国际上具有最大共识的核心素养。新课程方案强化课程的综合化、实践性,重视培养创新精神、实践能力与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。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,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背景下,与发达国家相比,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迫切。此外,在我国对学生的政治素质、思想品德方面还有一些体现国情的要求。课程建设要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展开,要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,“从知识到素养”是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方向。
课程建设为什么要坚持素养导向
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,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、推进我国社会现代化的需要。为应对21世纪知识经济、全球化、信息化的挑战,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,一些国际组织及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提出核心素养框架。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素养热潮实质上是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,是国际教育竞争的集中反映。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。我国的社会发展目标是“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”,要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目标,必须大力提升国民素质,尤其要重点提升国民的核心素养。一位思想家曾经说过:“渺小的人民是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的。”
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,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、促进人的现代化的需要。核心素养不同于全面发展(素养),是全面发展(素养)中的关键素养、重要素养,是能应对21世纪挑战的高阶素养(如创新能力、合作能力等),不同于重分数轻品德的片面发展。核心素养与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并不矛盾,但它所强调的不是并举或全面,而是“每一育”中的重点素养是什么。比如:智育中记忆能力和创新能力哪个是重点?德育中听话与合作哪个是重点?通俗言之,核心素养就是为全面发展“划重点”,划出时代所需要的关键素养。核心素养是21世纪人的现代化、人的现代素质的集中体现。教育要为提升国际竞争力服务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,首先要促进人的现代化。简而言之,人的现代化对推动国家现代化具有“工具价值”,但是不能只是强调工具论与社会本位论,人的现代化、人的全面发展本身就具有“内在价值”,是对崇尚权威、迷信鬼神、自私保守等传统人格特征的超越,是对片面发展、唯分数、唯升学的纠偏,有利于提升人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与解放,有利于人的本质的实现。
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,是建设教育强国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。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,我国教育取得历史性成就,突出表现为两点:一是建成了世界上“规模最大”的教育体系,二是总体发展达到世界“中上水平”,但是“大而不强”、现代化水平不高,拔尖创新人才不足,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严重稀缺,“钱学森之问”有待破解,培养目标、课程内容、教学方式、评价方式、教师素质都需要改进,而教育改进的突破口、关键点、切入点,就是旗帜鲜明、大张旗鼓地推进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。核心素养是一个统领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,能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、教学方式变革、教学质量评价、教师专业发展等关键教育活动,不仅有利于解决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,而且对于改革教育顽瘴痼疾、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至关重要。我国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,必须积极应对时代挑战,坚持素养导向,只有这样,才能把握世界基础教育改革动态与前沿,才能提升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国际竞争力。
如何推进素养导向的课程建设
第一,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。课程是为落实培养目标服务的。课程标准研制、教材开发、课程资源建设,都要紧扣核心素养这个育人目标,都要与核心素养精准对接,并以此为中心,不断精简内容,优化结构,加强跨学科学习,做到减负增效。新课程方案要求明确提出“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,明确课程内容选什么、选多少”,注重与学生经验、社会生活的关联,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,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,探索主题、项目、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。
第二,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。满堂灌、死记硬背、题海战术等传统教学方法是难以培育出学生的核心素养的。新课程方案要求准确把握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,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,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,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。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,尤其是培养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,需要运用启发式、探究式、讨论式、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式,激发学生的好奇心,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,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、自由探索、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。
第三,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改革评价考试方式。广义的评价包括考试、测验、操行评定、综合素质评价等。评价是个“指挥棒”,用好这个指挥棒,将会倒逼教学过程、教学内容发生深刻变化。评价要从考知识向考素养转变,将核心素养转换为可观察的外显表现,进而开发相应测量工具,通过终结性、表现性评价等形式对核心素养开展评价。考试评价改革必须强化素养导向,明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与关键表现,注重对正确价值观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,注重对价值体认与践行、知识综合运用、问题解决等表现的考查,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,建立有序进阶、可测可评的学业质量标准,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、教学的一致性,促进“教-学-评”有机衔接。
第四,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提升教师素质。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,我国教师培训应进行整体变革,教师培训的目标、课程、模式等需要重新建构。教师培训目标要紧扣学生培养目标展开,把“让学生切实获得核心素养”或“会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”作为教师培训的首要和主要目标,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培训内容、完善培训方式。
我国义务教育课标修订中,充分发挥了核心素养对于课程建设的指挥棒作用,把素养导向的课程理念充分细致地落实在每一个学科的课程目标、课程结构、课程内容、教学建议、学业评价中,并对教师培训提出了相关建议。纲举目张,素养导向就是“纲”,以此为统领,基础教育课程建设才会有主线、有灵魂,才能目标更精准、结果更有效。
(本文作者系本刊编委、北京开放大学校长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)
宏启观察2021-2022年文章链接↓
文章来源:
《中小学管理》2022年第5期 · 宏启观察
文章编辑:崔若峰
微信编辑:刘 姣